- 杨宁;黄帅;周率真;
针对透析膜材料血液相容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问题,采用非溶剂诱导相转化法制备聚砜膜,合成单端固定赖氨酸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Lys),以PVP-Lys为间隔臂将赖氨酸修饰到聚砜基膜表面,开发了一种具有纤溶活性的抗血栓血液透析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水接触角测试等方法对膜进行表征,研究修饰不同含量赖氨酸的聚砜血液透析膜的性能。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单端固定赖氨酸的PVP-Lys;PVP-Lys的加入使聚砜膜的表面结构发生变化,分离层的厚度增加;当PVP-Lys溶液质量分数为1.5%时,改性膜的BSA截留率为99.1%;与聚砜纯膜相比,亲水性提高了32%,抗蛋白质吸附率提升了67%,具有更高的抗血小板、红细胞粘附能力和更低的溶血率,改善了透析膜的血液相容性。
2024年06期 v.43;No.219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丁晓莉;崔浩然;张良;范晓倩;程显昀;赵红永;
为了提升纳滤膜在有机溶剂体系使用过程中的耐受性,选用O,O′-二(2-氨基丙基)聚丙二醇-嵌段-聚乙二醇-嵌段-聚丙二醇和均苯四甲酰氯作为两相单体,在聚醚酰亚胺超滤基膜上发生界面聚合反应制备耐溶剂复合纳滤膜,再选用O,O′-二(2-氨基丙基)聚丙二醇-嵌段-聚乙二醇-嵌段-聚丙二醇作为交联剂对复合膜进行交联改性处理;将交联膜浸泡在丙酮溶剂中以探究交联膜的耐溶剂性能。结果表明:复合纳滤膜被成功交联改性,且交联后膜表面的致密程度增加;亲水性也有所提升,接触角下降29%;交联前,丙酮溶胀后膜截留率下降70%,交联后膜截留率仅仅下降5%,纳滤膜的耐溶剂性能有很大提升。
2024年06期 v.43;No.219 9-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坤梅;张祥辉;刘成志;李振环;
为了解决传统石油基聚酯纤维生产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以2,5-呋喃二甲酸二甲酯(DMFD)、碳酸二丁酯(DBC)和1,4-丁二醇(BDO)为原料,采用熔融聚合和熔融纺丝制备了聚2,5-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PBF)纤维和聚(2,5-呋喃二甲酸-碳酸-1,4丁二醇)酯(PBCF)纤维;利用乌氏黏度计测试制备的聚酯切片与纤维的特性黏度以及纺丝过程的黏度损失;利用声速取向度仪、DSC和XRD来分析纤维的取向度以及结晶性能;利用沸水收缩率测试来比较2种纤维的尺寸稳定性;利用TG分析纤维的热稳定性;利用纤维线密度测试和纤维强伸测试来表征纤维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BF聚酯切片特性黏度为0.88 dL/g,与PBCF的特性黏度1.01 dL/g相比偏低;在2倍牵伸下,与PBF纤维相比,PBCF纤维的取向度(fs=0.27)、结晶性能、尺寸稳定性(沸水收缩率=37.42%)、力学性能(断裂强度=5.88 cN/dtex,断裂伸长率=110.34%)略低;但PBCF纤维的热稳定性(T_(d,0)=363.4℃,T_(d,max)=383.3℃)优于PBF纤维,能满足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
2024年06期 v.43;No.219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磊;林小琳;刘星;
针对现有柔性传感器线性度差、灵敏度低、制备成本高等问题,利用高效、低成本的湿法纺丝技术和溶液喷射纺纱技术,以热塑性聚氨酯为原料制备取向包芯纱,通过涂覆导电颗粒改善纱线的导电性,制备了可拉伸的取向包芯纱柔性传感器;对取向包芯纱柔性传感器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对其拉伸传感性能进行测试,并分析其传感原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柔性传感器仍保持良好的纱线形貌(捻回角53°),具有大应变范围(0~40%)、高线性度(有效线性度1.913%)、高灵敏度(GF=25.26)、低响应时间(112 ms)、高稳定性和高可重复性(5 200次循环),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人体大幅度和小幅度的生理活动规律。
2024年06期 v.43;No.219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