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润红;郭雪;张赞赞;李笑笑;
为提高气体分离膜的渗透性能,将界面交联法应用于制备气体分离用超薄复合膜,采用侧链具有反应性的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为涂层材料,通过PDM涂层与交联剂溶液之间的固-液界面反应制膜,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光子能谱仪(XPS)对膜的形貌及表面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界面反应形成的PDM交联层具有不对称结构,表面可以充分交联并提供分离性能,表面以下疏松的交联结构有利于气体渗透;当分离因子相同时,界面交联膜的渗透通量更高,在跨膜压差为300 kPa、操作温度为23℃时,界面交联膜的CO_2渗透速率为85 GPU,本体交联膜的CO_2渗透速率为30 GPU,CO_2/N_2理想分离因子为50。
2019年04期 v.38;No.18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杜润红;郭雪;张赞赞;李笑笑;
为提高气体分离膜的渗透性能,将界面交联法应用于制备气体分离用超薄复合膜,采用侧链具有反应性的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为涂层材料,通过PDM涂层与交联剂溶液之间的固-液界面反应制膜,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光子能谱仪(XPS)对膜的形貌及表面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界面反应形成的PDM交联层具有不对称结构,表面可以充分交联并提供分离性能,表面以下疏松的交联结构有利于气体渗透;当分离因子相同时,界面交联膜的渗透通量更高,在跨膜压差为300 kPa、操作温度为23℃时,界面交联膜的CO_2渗透速率为85 GPU,本体交联膜的CO_2渗透速率为30 GPU,CO_2/N_2理想分离因子为50。
2019年04期 v.38;No.18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宋俊;高玙;李振环;程博闻;
为了提高聚苯硫醚(PPS)膜的亲水性,通过表面涂覆法和表面接枝法对PPS膜进行亲水性改性。利用邻苯二酚(CA)与聚乙烯亚胺(PEI)共沉积在膜表面形成亲水涂层,再通过表面接枝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得到了超亲水PPS复合膜,并对其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测定了改性膜的水接触角、纯水通量、抗污染性能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红外光谱分析中改性膜出现了C=N、N—H和C—O—C的吸收峰;XPS分析中改性膜出现了O、N和Si元素的特征峰,这2种分析结果都证明成功制备了超亲水PPS复合膜;改性后的膜的孔径和表面平滑程度都有所下降;与PPS膜相比,超亲水PPS复合膜的上下表面接触角都达到了0°,纯水通量也增加到68 L/(m~2·h),这说明PPS膜的亲水性得到明显改善;复合膜的通量恢复率达到了92.62%,说明复合膜有良好的抗污染性能;复合膜在强酸性(pH=1)和弱碱性(pH=11)环境中保持着良好的稳定性,在强碱性(pH=14)环境中会丧失部分性能。
2019年04期 v.38;No.187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3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宋俊;高玙;李振环;程博闻;
为了提高聚苯硫醚(PPS)膜的亲水性,通过表面涂覆法和表面接枝法对PPS膜进行亲水性改性。利用邻苯二酚(CA)与聚乙烯亚胺(PEI)共沉积在膜表面形成亲水涂层,再通过表面接枝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得到了超亲水PPS复合膜,并对其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测定了改性膜的水接触角、纯水通量、抗污染性能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红外光谱分析中改性膜出现了C=N、N—H和C—O—C的吸收峰;XPS分析中改性膜出现了O、N和Si元素的特征峰,这2种分析结果都证明成功制备了超亲水PPS复合膜;改性后的膜的孔径和表面平滑程度都有所下降;与PPS膜相比,超亲水PPS复合膜的上下表面接触角都达到了0°,纯水通量也增加到68 L/(m~2·h),这说明PPS膜的亲水性得到明显改善;复合膜的通量恢复率达到了92.62%,说明复合膜有良好的抗污染性能;复合膜在强酸性(pH=1)和弱碱性(pH=11)环境中保持着良好的稳定性,在强碱性(pH=14)环境中会丧失部分性能。
2019年04期 v.38;No.187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3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娜娜;尹巍巍;刘峰;
为了探究固含量对共混微孔膜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以液体石蜡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复合稀释剂,通过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共混平板微孔膜;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铸膜液的结晶性能,采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膜表面形貌,并通过孔隙率、接触角和拉伸强度表征微孔膜的性能。结果表明:UHMWPE以原纤网络结构连接PVDF球晶;随着PVDF含量的增加,共混膜的结晶度由3.2%增加到8.0%,接触角由85°增加到107°,孔隙率由27%降低到21%,拉伸强度提高了近59%。
2019年04期 v.38;No.187 13-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娜娜;尹巍巍;刘峰;
为了探究固含量对共混微孔膜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以液体石蜡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复合稀释剂,通过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共混平板微孔膜;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铸膜液的结晶性能,采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膜表面形貌,并通过孔隙率、接触角和拉伸强度表征微孔膜的性能。结果表明:UHMWPE以原纤网络结构连接PVDF球晶;随着PVDF含量的增加,共混膜的结晶度由3.2%增加到8.0%,接触角由85°增加到107°,孔隙率由27%降低到21%,拉伸强度提高了近59%。
2019年04期 v.38;No.187 13-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薇;张倩;殷艳艳;
为了改善聚偏氟乙烯(PVDF)的亲水性和力学性能,将UiO-66与PVDF共混,采用溶液致相分离法制得共混超滤膜;考察了不同含量的UiO-66纳米粒子对PVDF超滤膜的纯水通量、亲水性、截留率、力学性能等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超滤膜的形貌,通过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UiO-66在超滤膜中的存在状态和晶体结构,通过拉伸测试仪和接触角测量仪分别表征了超滤膜的力学性能和膜表面的亲水性。结果表明:在UiO-66的质量分数为1.67%时,膜的性能最优,与原膜相比,纯水通量提高了6倍,约达到120 L/(m~2·h);对BSA的截留率提高了11.53%,约达到95.16%;水接触角降低了24°,达到68°;拉伸强度提高了2.2倍,约为4.13 MPa。
2019年04期 v.38;No.187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3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薇;张倩;殷艳艳;
为了改善聚偏氟乙烯(PVDF)的亲水性和力学性能,将UiO-66与PVDF共混,采用溶液致相分离法制得共混超滤膜;考察了不同含量的UiO-66纳米粒子对PVDF超滤膜的纯水通量、亲水性、截留率、力学性能等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超滤膜的形貌,通过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UiO-66在超滤膜中的存在状态和晶体结构,通过拉伸测试仪和接触角测量仪分别表征了超滤膜的力学性能和膜表面的亲水性。结果表明:在UiO-66的质量分数为1.67%时,膜的性能最优,与原膜相比,纯水通量提高了6倍,约达到120 L/(m~2·h);对BSA的截留率提高了11.53%,约达到95.16%;水接触角降低了24°,达到68°;拉伸强度提高了2.2倍,约为4.13 MPa。
2019年04期 v.38;No.187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3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安会琴;王慧珍;李敏;黄静媛;王炜;
为提高TiO_2的光催化性能,基于光催化反应的表面特性,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暴露{001}晶面TiO_2纳米片自组装微球,并研究了不同钛源、不同溶剂和不同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通过FESEM、TEM、HRTEM、XRD、XPS等手段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通过甲基橙降解时评价样品的光降解性能。结果表明:选用异丙醇钛为钛源、异丙醇为溶剂、二乙烯三胺为盖帽剂、反应时间为12 h条件下合成的自组装微球具有大小均一、分散性好的多级结构并且暴露出高活性{001}晶面;且合成的TiO_2微球具有较高的光降解性能,仅在光照15 min后,甲基橙的降解率便达到了100%。
2019年04期 v.38;No.187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0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安会琴;王慧珍;李敏;黄静媛;王炜;
为提高TiO_2的光催化性能,基于光催化反应的表面特性,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暴露{001}晶面TiO_2纳米片自组装微球,并研究了不同钛源、不同溶剂和不同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通过FESEM、TEM、HRTEM、XRD、XPS等手段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通过甲基橙降解时评价样品的光降解性能。结果表明:选用异丙醇钛为钛源、异丙醇为溶剂、二乙烯三胺为盖帽剂、反应时间为12 h条件下合成的自组装微球具有大小均一、分散性好的多级结构并且暴露出高活性{001}晶面;且合成的TiO_2微球具有较高的光降解性能,仅在光照15 min后,甲基橙的降解率便达到了100%。
2019年04期 v.38;No.187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0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存;马悦;
为解决污水降解的问题,利用溶胶-凝胶法,以钛酸丁酯为钛源、氨水为氮源、无水乙醇为溶剂制备出N-TiO_2,并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出PET/N-TiO_2电纺膜,解决了N-TiO_2粉末在水中难以回收的问题;实验研究了样品的光催化性能及重复利用性。结果表明:N-TiO_2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经过150 min太阳光照射,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90.5%;在此基础上制备的PET/N-TiO_2电纺膜同样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经过150 min的太阳光照射,亚甲基蓝降解率为86.2%。
2019年04期 v.38;No.187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8K] [下载次数:1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周存;马悦;
为解决污水降解的问题,利用溶胶-凝胶法,以钛酸丁酯为钛源、氨水为氮源、无水乙醇为溶剂制备出N-TiO_2,并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出PET/N-TiO_2电纺膜,解决了N-TiO_2粉末在水中难以回收的问题;实验研究了样品的光催化性能及重复利用性。结果表明:N-TiO_2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经过150 min太阳光照射,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90.5%;在此基础上制备的PET/N-TiO_2电纺膜同样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经过150 min的太阳光照射,亚甲基蓝降解率为86.2%。
2019年04期 v.38;No.187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8K] [下载次数:1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威;李萍;宗皊硕;
为了利用简单的生产工艺制备性能优异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电弧熔炼-甩带的工艺制备出铁钒合金条带,再通过氧化还原方法成功制备出纳米多孔铁掺杂钒氧化物(Fe-VO_x)复合材料,对材料物相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且对比分析了在不同还原温度下纳米多孔Fe-VO_x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还原温度为500℃、5%H_2/Ar混合气氛下,材料电化学性能最优,在电流密度为0.1 A/g下,初始放电比容量为563.4 mA·h/g,在循环100圈后的放电比容量仍能达到441 mA·h/g,循环容量保持率达到78.2%,远大于石墨的理论比容量372 mA·h/g。这说明纳米多孔铁掺杂钒氧化物复合材料能够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并且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2019年04期 v.38;No.187 37-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威;李萍;宗皊硕;
为了利用简单的生产工艺制备性能优异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电弧熔炼-甩带的工艺制备出铁钒合金条带,再通过氧化还原方法成功制备出纳米多孔铁掺杂钒氧化物(Fe-VO_x)复合材料,对材料物相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且对比分析了在不同还原温度下纳米多孔Fe-VO_x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还原温度为500℃、5%H_2/Ar混合气氛下,材料电化学性能最优,在电流密度为0.1 A/g下,初始放电比容量为563.4 mA·h/g,在循环100圈后的放电比容量仍能达到441 mA·h/g,循环容量保持率达到78.2%,远大于石墨的理论比容量372 mA·h/g。这说明纳米多孔铁掺杂钒氧化物复合材料能够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并且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2019年04期 v.38;No.187 37-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石海峰;钱彭华;
综述了以碳纳米管、石墨、碳纤维以及石墨烯等为代表的碳基纳米材料共混改性PBT的制备方法,总结了其对复合材料分散性、结晶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从分散角度对比了碳基纳米填料化学改性前后与PBT基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方式及对综合性能的影响;最后展望了碳基纳米填料在复合材料领域未来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2019年04期 v.38;No.187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2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石海峰;钱彭华;
综述了以碳纳米管、石墨、碳纤维以及石墨烯等为代表的碳基纳米材料共混改性PBT的制备方法,总结了其对复合材料分散性、结晶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从分散角度对比了碳基纳米填料化学改性前后与PBT基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方式及对综合性能的影响;最后展望了碳基纳米填料在复合材料领域未来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2019年04期 v.38;No.187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2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齐国元;黄东辉;
为了避免在构建小型无人直升机混沌模型时机体结构设计上发生混沌振荡,分析了悬停状态下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平衡点的稳定性、奇异吸引子、李雅普诺夫指数、Poincaré截面等,通过双参数分岔分析,给出了系统产生混沌振荡,拟周期振荡和稳定悬停的转动惯量参数值和参数区间;通过三线摆实验发现随意的配重可能导致系统转动惯量处于引起混沌的范围。结果表明:当转动惯量J_(xx)=0.29、J_(yy)=0.233、J_(zz)=0.236时,小型无人直升机结构失配,机体产生混沌行为,造成机身振荡甚至损毁;当转动惯量J_(xx)=0.29、0.310≤J_(yy)≤0.625、0.325≤Jzz≤1时,系统稳定,机体结构设计合理,使以后控制器设计的难度降低。
2019年04期 v.38;No.187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8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齐国元;黄东辉;
为了避免在构建小型无人直升机混沌模型时机体结构设计上发生混沌振荡,分析了悬停状态下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平衡点的稳定性、奇异吸引子、李雅普诺夫指数、Poincaré截面等,通过双参数分岔分析,给出了系统产生混沌振荡,拟周期振荡和稳定悬停的转动惯量参数值和参数区间;通过三线摆实验发现随意的配重可能导致系统转动惯量处于引起混沌的范围。结果表明:当转动惯量J_(xx)=0.29、J_(yy)=0.233、J_(zz)=0.236时,小型无人直升机结构失配,机体产生混沌行为,造成机身振荡甚至损毁;当转动惯量J_(xx)=0.29、0.310≤J_(yy)≤0.625、0.325≤Jzz≤1时,系统稳定,机体结构设计合理,使以后控制器设计的难度降低。
2019年04期 v.38;No.187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8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奕梅;张腾云;
为了抑制四旋翼飞行器参数摄动对飞行器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数阶PID(FOPID,记作PI~λD~μ)的控制方案;该方法通过增加积分阶次λ和微分阶次μ使控制器对被控对象的参数变化具有鲁棒性。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分数阶PID能够在0.5 s内跟踪到俯仰角、滚转角的期望值,且最大超调量为0.4°;在参数摄动的情况下,稳定时间变化0.1 s,最大超调量的变化为0.02°,表现了分数阶PID对于参数变化具有鲁棒性。
2019年04期 v.38;No.187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1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陈奕梅;张腾云;
为了抑制四旋翼飞行器参数摄动对飞行器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数阶PID(FOPID,记作PI~λD~μ)的控制方案;该方法通过增加积分阶次λ和微分阶次μ使控制器对被控对象的参数变化具有鲁棒性。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分数阶PID能够在0.5 s内跟踪到俯仰角、滚转角的期望值,且最大超调量为0.4°;在参数摄动的情况下,稳定时间变化0.1 s,最大超调量的变化为0.02°,表现了分数阶PID对于参数变化具有鲁棒性。
2019年04期 v.38;No.187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1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袁臣虎;杨玉明;刘晓明;王岁;李龙女;
为保证线控转向系统中转向轮的信息准确传递到方向盘及使驾驶员获得良好的路感,设计了一种基于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线控转向系统。采用PMSM作为本系统路感模拟电机和转向执行电机,研究了基于PMSM的线控转向系统路感控制方案,建立了线控转向系统和PMSM的数学模型;利用解耦控制思想,分析转向执行电机q轴电流与转向阻力矩的关系,利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特性,获得方向盘回正力矩。考虑到线控转向系统低速回正不足、高速回正超调以及无机械限位等因素,对方向盘回正力矩进行修正最终推导得出路感力矩,给驾驶员提供路感反馈。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路感控制策略在路感模拟和回正控制上具有工程可行性。
2019年04期 v.38;No.187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3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袁臣虎;杨玉明;刘晓明;王岁;李龙女;
为保证线控转向系统中转向轮的信息准确传递到方向盘及使驾驶员获得良好的路感,设计了一种基于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线控转向系统。采用PMSM作为本系统路感模拟电机和转向执行电机,研究了基于PMSM的线控转向系统路感控制方案,建立了线控转向系统和PMSM的数学模型;利用解耦控制思想,分析转向执行电机q轴电流与转向阻力矩的关系,利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特性,获得方向盘回正力矩。考虑到线控转向系统低速回正不足、高速回正超调以及无机械限位等因素,对方向盘回正力矩进行修正最终推导得出路感力矩,给驾驶员提供路感反馈。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路感控制策略在路感模拟和回正控制上具有工程可行性。
2019年04期 v.38;No.187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3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徐玉秀;贾巍;杨素君;
为了识别行星轮均匀磨损故障引起的连带故障,并分析其在多级齿轮箱系统中的传递特性,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多级齿轮传动系统纯扭转动力学模型,用牛顿-欧拉方法导出振动微分方程,并用数值积分法求得各级齿轮啮合部位的理论振动响应;结合ARX模型,获得正常及单个行星轮均匀磨损2种状态下的理论振动响应从啮合点传至齿轮箱体表面测点的传递函数估计。分析结果表明:398 Hz、796 Hz是行星轮均匀磨损故障引起的连带故障频率,其特征随传递路径变化而变化;距离故障点近的测点具有更丰富的连带故障特征。
2019年04期 v.38;No.187 70-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徐玉秀;贾巍;杨素君;
为了识别行星轮均匀磨损故障引起的连带故障,并分析其在多级齿轮箱系统中的传递特性,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多级齿轮传动系统纯扭转动力学模型,用牛顿-欧拉方法导出振动微分方程,并用数值积分法求得各级齿轮啮合部位的理论振动响应;结合ARX模型,获得正常及单个行星轮均匀磨损2种状态下的理论振动响应从啮合点传至齿轮箱体表面测点的传递函数估计。分析结果表明:398 Hz、796 Hz是行星轮均匀磨损故障引起的连带故障频率,其特征随传递路径变化而变化;距离故障点近的测点具有更丰富的连带故障特征。
2019年04期 v.38;No.187 70-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杜玉红;陈一平;周志超;董超群;
针对异纤分拣机剔除系统喷管板不合理设计导致的喷管板气流出口速度分布不均匀和能量损耗大的问题,对剔除系统喷管板的上板进行了喷管流道形状优化设计,采用维托辛斯基(Vitosinski)曲线方法和富尔士(Furs)方法设计一个传统的拉瓦尔喷管,用等长度等截面积方法对其进行矩形截面的转换,运用数值方法验证了转换的最佳起始点为喉部到扩张段20%的位置,出口截面宽高比在1.0~0.7时转换效果最佳,在这2个约束条件下对喷管板上板进行变形。对优化前后的喷管板进行整体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气流出口速度由最大相差10%左右减小到相差0.3%左右,入口压力由0.4 MPa减小到了0.2 MPa,使喷管出口速度变得均匀,并减小能量损耗。
2019年04期 v.38;No.187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2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杜玉红;陈一平;周志超;董超群;
针对异纤分拣机剔除系统喷管板不合理设计导致的喷管板气流出口速度分布不均匀和能量损耗大的问题,对剔除系统喷管板的上板进行了喷管流道形状优化设计,采用维托辛斯基(Vitosinski)曲线方法和富尔士(Furs)方法设计一个传统的拉瓦尔喷管,用等长度等截面积方法对其进行矩形截面的转换,运用数值方法验证了转换的最佳起始点为喉部到扩张段20%的位置,出口截面宽高比在1.0~0.7时转换效果最佳,在这2个约束条件下对喷管板上板进行变形。对优化前后的喷管板进行整体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气流出口速度由最大相差10%左右减小到相差0.3%左右,入口压力由0.4 MPa减小到了0.2 MPa,使喷管出口速度变得均匀,并减小能量损耗。
2019年04期 v.38;No.187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2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世海;韩雪;
以控制焙烘机内流动的热风温度为目的,提出了将模糊控制器、神经网络控制器与PID相结合构成模糊神经网络PID对焙烘机进行温度控制的方法,并建立了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器的网络模型;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并与传统PID和模糊PID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传统PID控制时,超调量达到45%,调节时间为1 150 s,且震荡明显;利用模糊PID控制时,系统超调量为15%,调节时间达到1 750 s,震荡明显减弱;利用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时,该方法满足焙烘机温度控制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且超调量接近零,系统无震荡,调节时间减小为500 s,并且温度受外界扰动的影响很小,有良好的扰动补偿和抗干扰能力,系统鲁棒性有了很大提升,可以很好地满足控制焙烘机热风温度的目的。
2019年04期 v.38;No.187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1K] [下载次数:10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赵世海;韩雪;
以控制焙烘机内流动的热风温度为目的,提出了将模糊控制器、神经网络控制器与PID相结合构成模糊神经网络PID对焙烘机进行温度控制的方法,并建立了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器的网络模型;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并与传统PID和模糊PID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传统PID控制时,超调量达到45%,调节时间为1 150 s,且震荡明显;利用模糊PID控制时,系统超调量为15%,调节时间达到1 750 s,震荡明显减弱;利用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时,该方法满足焙烘机温度控制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且超调量接近零,系统无震荡,调节时间减小为500 s,并且温度受外界扰动的影响很小,有良好的扰动补偿和抗干扰能力,系统鲁棒性有了很大提升,可以很好地满足控制焙烘机热风温度的目的。
2019年04期 v.38;No.187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1K] [下载次数:10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